一、辨证分型与中药调理 气滞血瘀型 症状:经期延后、量少色暗、血块多,小腹胀痛拒按,乳房胀痛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 治法:行气活血,化瘀调经。 方药:血府逐瘀汤(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川芎、赤芍、柴胡等)或膈下逐瘀汤加减。 中成药:益母草颗粒、逍遥丸合桂枝茯苓丸。 气血虚弱型 症状:经期提前或延后,量少色淡,乏力头晕,面色苍白,舌淡苔薄。 治法:补气养血,调经止痛。 方药:八珍汤(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当归、熟地等)或归脾汤加减。 中成药:乌鸡白凤丸、复方阿胶浆。 肝肾阴虚型 症状:月经量少或闭经,经色鲜红,腰膝酸软,潮热盗汗,舌红少苔。 治法:滋补肝肾,养血调经。 方药:左归丸(熟地、山药、枸杞、山茱萸等)或六味地黄丸加减。 中成药:坤宝丸、二至丸。 寒凝血瘀型 症状:经期延后、量少色暗,小腹冷痛,得热则缓,畏寒肢冷,舌苔白。 治法:温经散寒,活血通经。 方药:温经汤(吴茱萸、桂枝、当归、川芎、生姜等)或艾附暖宫丸加减。 中成药:艾附暖宫丸、少腹逐瘀颗粒。 湿热瘀阻型 症状:经期延长、量多黏稠,带下黄臭,小腹灼痛,舌红苔黄腻。 治法:清热利湿,化瘀调经。 方药:清热调血汤(丹皮、黄连、当归、白芍、莪术等)或龙胆泻肝汤加减。 中成药:妇科千金片、花红片。 二、针灸调理 常用穴位: 关元(脐下3寸):调理冲任,温补下焦。 三阴交(内踝尖上3寸):调和肝脾肾,活血调经。 血海(膝盖内侧上方):活血化瘀,养血调经。 足三里(膝下3寸):补益气血,增强体质。 太冲(足背第1、2跖骨间):疏肝理气,缓解气滞。 方法:每周2-3次,月经前一周开始施针,虚证可加艾灸(如关元、气海)。 三、饮食调理 气血虚弱:当归红枣鸡汤、黄芪枸杞粥、桂圆莲子汤。 肝肾阴虚:黑豆黑米粥、枸杞山药炖乌鸡、桑葚百合茶。 寒凝血瘀:红糖姜茶、羊肉当归汤、肉桂小米粥。 湿热瘀阻:赤小豆薏米汤、冬瓜荷叶茶、绿豆粥。 忌口:生冷(冰淇淋、冷饮)、辛辣油腻食物,经期避免饮酒。 四、生活习惯调整 情绪管理: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焦虑、抑郁(肝郁易致气滞血瘀)。 规律作息:避免熬夜,保证充足睡眠(夜晚11点前入睡以养肝血)。 适度运动:练习八段锦、太极拳或瑜伽,促进气血流通,避免久坐。 经期保暖:腹部、足部避免受寒,可热敷小腹缓解痛经。 五、注意事项 辨证为先:需由中医师明确体质后再用药,避免自行滥用补品或凉药。 长期调理:月经不调多属慢性问题,需坚持调理3-6个月经周期。 排除器质病变:如多囊卵巢综合征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需结合西医检查。 经期禁忌:避免剧烈运动、过度劳累或房事。 附:简易自我按摩法 小腹按摩:顺时针轻揉小腹(避开经期),每次10分钟,促进气血循环。 按揉三阴交:每日早晚各按揉3分钟,调节内分泌。 月经不调的中医调理需因人而异,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。若长期未见改善或伴随严重症状(如大出血、剧烈疼痛),应及时就医。